网站首页 项目 技术 问答 行情 周边
当前位置:富路库 > 周边 > 科普

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中常见的10个误区

栏目: 科普 / 发布于: / 人气:1.62W

误区1:作物产量主要由肥料决定论

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中常见的10个误区

专业技术人员常向农民介绍说,使用通过测土配方的肥料可以增产10%以上等等,而实际农民在每年收获时的产量不一定是播种时推荐施肥量的目标产量,或多或少,有时比目标产量少的很多,于是给农民带来一种不信任感,认为测土配方施肥作用不大。其实,决定作物产量的因素很多,多数因素是不能人为控制的,比方说降水和温度,作物一生至少需要几个月的时间才能完成生育期,这期间可能发生任何事情包括自然灾害。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只是作物综合栽培技术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措施,对产量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但是如果其他措施配套得不好或环境条件不协调,作物就很难达到预期的目标产量。

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可以增产10%以上,是指在比较理想的试验条件和管理措施得当的情况下得出的。每户农民的每一地块实际管理水平可能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认为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普遍可以增产10%以上是没有科学依据的,有些地块可能增产50%,而另外一些地块可能不增产,少量地块也可能减产。更确切地说,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是通过施肥方式力争将土壤养分协调到最佳状态,使其不至于成为作物产量提高的限制因素,在此条件下,如果其他因素都正常就可增产。总而言之,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是作物增产的一个重要潜力措施。

误区2: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可年年增产

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增产是相对于不测土之前农民的常规施肥方式而言的,当实施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之后的头2年,产量可增,但是,当产量增加到一个限度时,土壤养分协调性已经不是限制因素时,产量再提高必须改善其他条件,这时作物相对于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理想产量就相对地稳定了,不会超过综合肥力决定的产量水平。

误区3:配方施肥以测土为主

测土配方施肥不能顾名思义。科学的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首先建立在作物肥料田间试验的基础上,因为作物生长是一个生物学过程,整个一生根系吸收养分都是生物学过程。然而,肥料田间试验消耗很多人力、财力、物力和时间,数量有限。因此人们总想通过测定土壤里面的有效养分来评价土壤的供肥能力,于是出现了测土工作。可是到目前为止的任何测土方法都是化学方法,所测定的土壤有效养分是采土时刻的,不能代表作物整个一生从土壤中的有效态养分、无效态养分和耕层以下吸收的养分总量。于是,人们又想通过测土数据与产量之间的相关关系方法来大体上预测土壤的供肥能力,遗憾的是这种方法由于以上所述原因相关性并不理想。但是,测土毕竟能反映土壤肥力的相对水平,所以,它仍然作为配方施肥技术的重要辅助方法而被广泛应用。在具体应用过程中,许多测土数据的综合分析结果可以帮助确定区域性施肥量,这是测土的真正意义,同时也可以具体指导测土地块的配方施肥。

误区4:测土配方能减少肥料用量

农民总希望自己的土地能多产粮食,多些经济效益。于是,希望通过测土减少肥料的投入量,这样可以降低生产成本,而保持或提高作物产量。测土配方施肥的目的不是增加或减少肥料的用量,而是因土确定最合适的养分比例和用量,施肥多的可能减少些用量,施肥少的可能增加些肥料用量。总之,施肥的目的是追求在没有污染情况下的经济效益最高。

误区5:单施化肥不能养地,会使土壤板结和生产力下降

化肥和有机肥一样,科学应用可以提高土壤肥力和生产力,改善环境,提高农产品品质,这已经是国内外大量研究所证实的。化肥和有机肥一样,不合理应用也有可能影响土壤质量和生产力,影响环境质量和农产品品质,但这是由于对肥料的无知和使用不当造成的,绝不是肥料应用的必然结果。化肥的施用可以增加绿色植物生物量,同化CO2,释放O2,1公顷土地生产6.3吨玉米(不计根茬和茎叶),可同化8吨CO2,释放5.82吨O2,可满足12个人呼吸一年;每增产1吨玉米将可多固定1.28吨CO2;在稻麦两熟,不施肥每年固定碳8.7吨/公顷,施肥增加到15.6-16.6吨/公顷,增加量化肥多于有机肥。同时,化肥促进植物茂盛生长,增加地表覆盖,减少水土流失;促进根系生长和养分吸收,减少养分下渗。国内外大量的研究表明,最好的施肥方式是化肥和有机肥配合施用,在缺少有机肥的情况下,调整好化肥中养分比例和重量也能够达到用地和养地相结合的目的。

误区6:有机肥不污染环境,施用越多越好

无论是有机肥还是化肥,里面都含有大量的养分(NPK),化肥养分浓度一般高于有机肥。除去个别磷肥含有重金属等污染物质外,一般化肥不含有污染物质,而有机肥特别是现代化养殖场粪便生产的有机肥含有一些重金属元素、激素、兽药等。所以,如果施用过量的有机肥,同样会使土壤里面的NP等物质浓度大增,同样会污染环境和农产品,并不是施用越多越好,另外激素和重金属等对农产品品质和环境危害更大。所以,凡事适“度”最好。

误区7:施用肥料时如果不增产就不必施肥

实践中有时会遇到施肥或添加某一营养元素也不增产的现象,与不施肥产量差不多,这种情况下肥料的作用在哪里?在连续略微过量施肥的情况下,PK和N都会在土壤里有不同程度的积累,这时如果某一季不施肥,作物可能不减产,但是如果连续2-3年以上不施肥肯定会减产的。正是利用这种现象,有个别的肥料商特别是个别的生物肥料商在向农民推销他们的单位面积纯养分施用量明显不足的肥料产品,来获取暂短的暴利。其实,施肥是多目标的,即在保证单季产量情况下不断培肥土壤、不引起农产品污染和环境污染、提高农产品质和增加经济效益。按此观点,即使当季不增产也应该施肥,就像正常人每天都要吃饭一样。

误区8:生物肥能代替化肥

肥料分直接肥料和间接肥料。纯的生物肥料是很少含有NPK养分的,它们是一些活的微生物,是间接肥料。将其施到土壤中后,这些微生物会将土壤里原来不能被作物直接吸收利用的那些无效态养分活化成作物根系可以直接吸收的有效态养分。但是外来微生物竞争不过原来土壤里面的土著微生物,所以这些微生物的活动时间和能力有限。因此,生物肥料为高产作物活化的土壤养分量是极其有限的。生物肥料在植物营养中的作用虽然不可缺少,但是只能是配角。

误区9:一旦测了土,施肥量就是固定的

测定土壤里面的有效养分多少,然后根据计划种植的作物,通过某种算法可以确定一个合适的施肥量,确切地说,只是确定了一个合适的基肥量和其中各种养分的比例,因为追肥量应该根据当时的气候条件和作物的长势而确定,如在半干旱地区,追肥前降水适宜土壤墒情好追肥数量可以增加些,在作物长势太强可能贪青晚熟的情况下,可补施一些磷肥和钾肥都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所以,测土配方施肥只是给出了作物适宜的施肥量,这个施肥量还要根据作物生育期的具体情况进行适当的微调。

误区10:有机农业(有机和绿色食品)不能使用化肥

有机农业的出发点是充分利用区域内可再生利用的养分资源,达到最小程度地使用外来肥料资源的目的。现在规定有机农业(有机和绿色食品)不能或少使用化肥是没有科学依据的。因为作物吸收养分主要是离子态的,无论是有机肥还是化肥中的养分最后都必须变成离子态的才能被作物根系吸收,根系分不出哪些离子是来自有机肥的,哪些来自化肥,而且这些养分在体内的功能完全一样。一个明显的例子是无土栽培算不算绿色食品?而它所使用的是纯的化学肥料。当然,化肥用的不好容易造成农产品品质变差这也是事实,有机肥料中各种养分浓度都不算很高,比较均衡,肥效比较稳定和持久,施用量如果不是过大,一般不容易造成土壤养分比例严重失调和使农产品品质变差,即有机肥用量变幅比较大,比较容易控制,所以有机肥生产出来的产品一般品质比较好。因此,从科学角度上说,有机农业不应该完全拒绝使用化肥。